德院 还是我心中的少年
王其强 九六级中文系二班
那年秋天,我刚来德州的时候,她还叫“德州师范专科学校”;
那年夏天,我毕业离开的时候,她已是“伟德betvlctor1946”。
每每提起她,我还总是习惯说“师专”;只要向别人说起学历,我总会说——我是德州师专中文系毕业的。
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心中“师专”的烙印永远都不会磨灭;无论岁月怎样穿梭,对伟德betvlctor1946——我的母校的爱始终如一。
马上就要到母校50岁生日了,作为离开学校已经21年的学子,必须为母校送上最真挚的祝福——五十风华正茂,今天仍是少年!感恩母校培养,祝愿明天更美好!
屈指算来,到师专上学居然已经是25年前的事了,但在校学习时的情景愰若昨日,记忆虽然有些久远却依然清晰。
1996年9月16日,是我来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报到的日子。这一天,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因为对于我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我终于跳出“农门”了。
初到德州,一切都那么新鲜。第一次坐公交车,就是2路车,还特别顺——不管左拐右转,反正坐到底就到学校了。第一次走入校园就感觉似曾相识——层层叠叠的假山,由绿变黄的芦苇丛,偶尔有几声蛙鸣的坑塘,草地上曲曲折折的小路——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分布在学校周围的几座教学楼——暗绿色的理科楼,灰褐色的外语楼,乳白色的文科楼,色彩淡雅,低调内敛。最有个性的当属图书馆楼,尤其是那个橙黄色的大圆球,一看就装满了知识——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
还记得,在学校唯一的食堂里打饭时,紧盯着师傅盛菜的手,尽量和他搭讪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少抖落勺子里的菜。最好吃的莫过于油炸糕,金黄松软,香甜可口,绝对是当时师专食堂最受欢迎的面点,没有之一。如果那时候有网络,我想师专的油炸糕肯定会成高校食堂的“网红菜品”。我们宿舍的老二也爱吃这一口儿,只要他有剩下的油炸糕,肯定会让早回宿舍的我扫荡一空。直到今天,一想起这事儿,我耳边还会响起老二的怒吼——“谁又把我的油炸糕给吃了?……”
还记得,1997年7月1日,在学校我们见证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那个不眠之夜,热血沸腾的我们聚集在教室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虽然是黑白电视,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爱国热情和一雪百年国耻的骄傲与自豪——看着国旗冉冉升起,听着铿锵有力的国歌,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拍桌子拍得山响,呐喊声在教学楼里回荡,几乎冲破楼顶——整个校园都沸腾了。回宿舍时,看门的老大爷早已锁了宿舍门,进入了梦乡。幸亏我们早有准备,把床单绑在阳台栏杆上,一个一个顺着床单爬回宿舍,躺在床上继续热聊……
还记得,我有幸参加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自恃在农村干过农活,感觉体力好的我一下子就报了两个田径项目——4X400米接力和400米。穿着学校发的校服,脚蹬一双解放鞋,在用煤渣铺的跑道上,我拼尽了全力。至今,只要一参加运动会,我的眼前就会呈现这样一幅画面——同学们为我加油助威:“王其强,加油!”赛场上的我咬牙切齿、面目狰狞地拖着已经发木的双腿奋力向前……我在当年的日记里这样写到:“这真是一种刺激:急剧的心跳,坚定的信念,超越对手的意志,这种感觉只有在竞赛场上才体会得到——这或许就是运动的无穷魅力……”当年中文系获得全校第二名,这里面也有俺的汗水啊。但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从跑道上下来,躲到厕所里吐了个天昏地暗……
还记得,爱凑热闹的我想方设法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学跳国标舞、推广普通话、竞选“校园之声”广播站播音员、参加校报组织的征文比赛……学习之余,我每天忙得团团转,总有干不完的事情。最让我激动的是,从小爱听“小喇叭”广播的我居然还真当上了播音员。每当和搭档坐在麦克风前播音,心中除了激动,涌起的还有无比的神圣——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早晨播报“新闻和报纸摘要”的主持人了。最难忘,为了备好稿件泡图书馆和阅览室,查阅最新的资料;最难忘,为了播放最流行的音乐,跑遍男生宿舍楼借磁带,甚至咬牙跺脚豁出去花自己的钱买磁带;最难忘,清晨给上早操的同学们播放音乐,一遍又一遍地播放《心太软》,只是为了让自己喜欢的她能多听几次……直到今天,我还珍藏着“校园之声广播站播音证”,每当看到这个证件,自己仿佛又坐在了麦克风跟前……
还记得,从来不太爱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的我,居然被当时系里的团支部书记黄金元老师“相中”,让我来主持系里的元旦晚会。现在想来,可能是在推广普通话时,黄老师感觉我的普通话还说得过去,所以才让我担当重任的。这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即使硬着头皮也要上,但这事也真让我发了愁——经济状况极为拮据的我没有合适的行头啊。最后还是学校学生会主席罗洪国东拼西凑,帮我借来了西装、衬衣、领带、皮鞋,给我来了个全方位、立体式包装,这才让我总算可以站在舞台上了。初次担当主持人的我,个人感觉表现还算可以,至少没有忘词卡壳。也正是这次晚会开始了我的“主持生涯”,后来我还陆续参与主持了中文系“迎新生见面会”“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等等,这真让我这个农村孩子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不过,当主持人这件事,现在成了一个段子——同学聚会时,老罗只要见了我就会拿我开涮,说当年的我当主持人,服装除了短裤是自己的,其余的全是他给借来的。虽然有些尴尬但是绝对真实,现在每每端详当年留下来的照片,感觉那是最美好的回忆……
最最难忘的还是亲爱的老师们,二十多年前教过我们的老师们啊,即使时间过去得再久远,您在大合堂教室给我们上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在课堂上谈思想,聊艺术,讲到得意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将枯燥的文学理论演绎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是李胜滋老师。
讲解“竹林七贤”,评价他们“剀切时弊、激浊扬清”时,语调铿锵,震聋发聩,宽大眼镜后的双眼仿佛穿透历史,和嵇康、阮籍等站在了一起,让我们感受到“魏晋风骨”的气概——这是李桂廷老师。
或浅吟低唱,或慷慨激昂,带领我们穿越盛唐,遨游大宋,与李白把酒问月,品味奔流到海不复还的豪迈;和苏轼谈笑间,感慨人生悲欢离合的无常——这是黄金元老师。
总带着厚厚一摞没有装订的讲义上课,讲完一页就优雅地拿开一页;一个潇洒的转身,龙飞凤舞一样在黑板上写下数行板书,举手投足间尽显学者风范的是季桂起老师。他用厚重的河北南皮口音,带领我们一起领略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家“鲁郭茅、巴老曹”的风采,和我们一起赏析《狂人日记》,一起仰望《星空》,一起光顾《林家铺子》;一起冒着《雷雨》,一起回《家》,一起为《骆驼祥子》的悲惨人生唏嘘感叹……
上普通话课时,一句“‘棉’,娘花的‘棉’”,语惊四座,合堂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遍又一遍教我们区分r和l 的发音,让r和l不分的夏津、武城籍同学也敢说普通话了——这是赵卫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一个热爱孩子的人……”“赞可夫曾经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每次讲课总会引经据典,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让想当老师的我们如坐春风,深受教益——这是霍洪典老师。
……
回想起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要么是一幅幅定格画面,要么是一个个精彩桥段,熟悉的声音言犹在耳,悉心的教诲永记心底。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母校的精心培养,或许我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伟德betvlctor1946是我最热爱的母校。
如今,我已离开校园二十多年,因为在德州工作的原因,关于母校的消息我从不放过。而且,我还特意订阅了“伟德betvlctor1946微信公众号”,就为时刻了解她的每一个动态,关注她的点滴变化——
从建成本科院校,到为扩大办学空间北展东跨;从原来17个招生专业增加到现在的22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从网红餐厅,到考研捷报频传;从建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到为更好服务德州推进校城融合发展……
我的母校啊,你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学校,如今步入校园,移步易景,处处皆风景,设施和条件早已今非夕比——洗去一路征尘,今天早已繁花似锦,这里风光最好!
我的母校啊,你还是那个学校,原来我们听到的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崇德启智、励志博学”——启迪智慧、塑造灵魂永远是你的责任和担当!
50年,筚路蓝缕,一路高歌,你真情谱写了壮丽发展诗篇;
50年,改了容颜,换了面貌,你育人育才的信念从未改变;
50年,坚守初心,立德树人,你春风化雨迎来桃李香满园!
是的,这里还是我的伟德betvlctor1946。
50岁,风华正茂的伟德betvlctor1946——还是我心中的那个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