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就是我娘家
孟春梅 1996级公关文秘班
整个校园成不等边五边形,学校的周边环境十分简单,学校东面隔一条臭水沟与七里庄相邻。学校南面隔一条断头坑洼的柏油小路和一条小臭水沟是教工宿舍,西面隔着一片棉花地与肖何庄相望,背面还是一条臭水沟,臭水沟北是一片小麦地。从学校操场的东南角至校门外,还有教工宿舍东部,是肖何庄的坟地,大大小小的坟头分布在坑坑洼洼的野草地中,不管天气和四季如何,那里总是不去的,偶尔路过,也是快速的瞟一眼,生怕印象深刻。坟地往南就是让人念旧的打靶场,不过听说以前经常在这里枪毙犯人,偶尔周六日有武警官兵来打靶训练,我就带着小侄子等着散场去抢挖子弹壳,子弹壳到现在也一直保留着近百个。夏天学校的蚊子特别大,有着“师专蚊子大如鸡,三个蚊子一盘菜”的传言。冬天,宿舍里面没有暖气,滴水成冰。当然夏日也没有风扇。校园内外的环境比较天然,可以说,有点惨不忍睹,但学校的学生生活总是让人欢乐无比的。
1996年9月,带着中文文秘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坐着带转盘的长长的2路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颠簸到了德州师专。跨进高高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环形水池里面的一座假山,假山后,是一大片碎砖杂草地,杂草地北边是个大水坑,大水坑后是个二层的学生食堂。合堂教室、办公楼、教学楼、宿舍等错落分布在杂草地、大水坑和学生食堂的两边。一座炉渣铺成跑道的运动场在校园的东部,还有零星散落的几个红砖地面的篮球场地。
中文系的老师各个才华横溢,教学专注,每一个老师的样子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里。毕业后结婚成家,房子就落在学校家属院里,更喜与昔日老师能常常见面,自己更是始终保持做学生时的心态,毕业后常常见到的最有知识的老师——刘保今;水平最高的老师——季桂起;最有威望的老师——孙延杰;最严谨的老师——曹延杰;最专业的老师——张振安;最有气质才气的老师——姜山秀;最慈祥的老师——庞金殿;最温和的老师——李桂廷;最好的老师——白朝霞;最开朗的老师——黄昭寅;最风趣的老师——李升民;当然印象最最深刻的还是形象气质绝佳管理宽严相济的班主任——黄金元……除了课堂,我们学生的课余生活斑斓多姿、丰富温馨。周末时候,几个关系好的同学一块逛逛地摊、夜市,去录像厅看看录像(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宿舍集体去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录像,夜自习开溜,被李善真老师在文科楼贴了“大字报(通报批评)”,现在想来,仍觉莞尔与值得怀念),或者在宿舍打打围脖和手套,冲淡一下学习紧张的气氛。外校同学来时,在学生食堂聚聚餐,多打上两份菜,有时候,甚至奢侈地要上两份肉菜,就着欢声笑语中,饭菜一扫而光。不少比较前卫的同学,偷偷地谈起朋友。有的异地鸿雁传书有的在校园内扭扭捏捏的走着聊着,还有的一块爬一爬打靶场的土堆。校园的绿化地带,一到春夏季美丽是掩不住的,姹紫嫣红,蜂飞蝶舞自是我们最喜欢的去处。青年学生没有艰苦,只有快乐和激情。学校是我们学生的家,我们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德州市的主人。因为学校的存在,走在德州市的马路上,我们没有异地人的不安和拘禁,虽然眼神里掩饰不住的是惊奇和羡慕。
时光飞驰,不知不觉毕业了,我们离开了校园,离开了家。我们不再是学校的主人,变成了学校的客人,学校也就成为了我们的娘家。嫁的再远,这里也是最美的牵挂,时刻的关注。2000年,德州师专升为本科院校。随即,假山移走了,门口假山后的空地盖起了高高的综合楼,很是门面。校园北扩,把臭水沟改造成了干净漂亮的濯锦池,架起了拱桥,池边做了亮化和绿化。体育路、理科楼、理科公教楼、学生宿舍群、新学生食堂、新操场逐渐落成,学生宿舍都通了暖气。2010年后,校园东扩,博文楼、明理楼、腾飞广场、启智楼、学生宿舍群等拔地而起。2009年获批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21年,获批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荣获“省级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本科专业扩建到69个,在校生也达到了2万4千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300多人,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还有了外教和外国留学生。曾一段时间,走在前了山东八大地方院校的前列。
我虽未生于斯,但学于斯,成长于斯,从豆蔻年华到现在的似水流年,我每天都看着学校的一草一木,关注着学校的点滴变化,欣赏着学校的成长。现在的住所更是万般不舍的搬迁,我还要看着母校再绽芳华直到我花甲岁月……,母校马上就要50华诞了,心里很有万般感触,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学校就是我娘家,我要一直陪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