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国,一名普普通通的伟德betvlctor1946中文系毕业生,却集青年诗人、政府官员、商界精英于一身,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沿着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发现,这位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运河儿女的身上,既有许许多多当代青年在成材立志方面必须具有的规律性的东西,更有着一些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鲜活的亮点。
从文学青年到青年诗人
高艳国的父亲高学斌 ,青年时务农为业。共生下艳国姐弟五人,高家世代居住在武城县鲁权屯漳南镇。漳南镇不是一个寻常的地方,这里不但有隋末窦建德起义的点将台巍然屹立,还有被县志列为本县十景之一的“漳南夜月”。这样一些文化胜迹所代表的人文精神,随着运河的日夜奔流,在灌溉到农田的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老百姓的心底和遗传基因,培养和造就出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玻璃钢就是这一带农民“穷则思变”而率先发展起来的。武城县成为“中国第一个玻璃钢县”,就缘于这一带的农民的创造和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高学斌带着子女们涉足玻璃钢行业,这给排行老五的高艳国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家里能吃饱肚子了,还有条件让他继续读书了。因为他从小酷爱文学,是镇上小有名气的小诗人。1986年9月,高艳国来到武城一中读高中,学习之余,他开始践行他的文学梦,三年下来,在全国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习作近百篇,十六次在全国性青少年文学大奖赛中获奖捧杯,作品入选《当代青年散文诗一千首》等十余部诗文集,《中学生报》曾头版头条刊发过他撰写的题为《潇洒的寻梦者》的专访文章,成为校园文学的一颗新星。1989年,他报考了德州师专中文系,大学校园里的高艳国依然活跃,不久,被推举为春蕾文学社社长,主编社刊《春蕾》,期间,他还在《山东文学》、《作文周刊(大学版)》等报刊频频发表文学作品,并多次应邀赴青岛、北京、岳阳、桂林、苏州参加创作笔会,广交文朋诗友。大学毕业后,他到古贝春集团工作,先后任秘书、宣传科长、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等职务。古贝春集团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地方,也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这里生产的古贝春酒,名扬全国。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来企业采风与体验生活的享誉全国的艺术界著名人士,应邀参观视察的德高望重的老革命家,进行访问交流的著名企业家……高艳国在为他们服务的同时,也大大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培养了他待人接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步入社会之途的第一站的高艳国,在这里初试锋芒,在做好集团本职工作的同时,畅游在文学的海洋里。他成为《古贝春报》的首任主编,积极撰写稿件,每年发表上百篇新闻作品。工作之余,高艳国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了诗集《无人的夏夜》(山东文艺出版社)、散文诗集《今夜无眠》(山东文艺出版社)、报告文学集《生命的金字塔》(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5年11月17日,山东省作家协会等三家单位联合在武城召开了“高艳国诗歌作品讨论会”,尔后,高艳国成为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诗歌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由于文学创作成绩突出,高艳国被评为德州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同时跨入第二届德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行列。而获得这众多荣誉的那一年,他年仅25岁。
德州师专中文系是藏龙卧虎之地,当时因为拥有几位学养深厚的名师而全省闻名。这里的学术地位和师道风范,像知识的宝库和做人的楷模,深深地影响了高艳国这个求知欲极为强的年轻人,并给了他毕生追求的金钥匙和原动力。在这里的学习历练,成了高艳国人生轨道中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