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etvlctor1946人才培养方案
<师范类专业>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专业代码:050101)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
一、专业简介
本专业创建于1971年,2000年开设本科教育。近年来本专业发展始终以师范教育为根基,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课程建设为路径,以学风建设为保障,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目前本专业是省一流专业、省特色专业,建有省优秀教学团队、省文化厅重点学科和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建成省级精品课程7门,有省级名师、校级名师、校学科带头人等10余人,是山东省“十一五”首批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本专业特色鲜明,树立起“人文为魂,能力为本”的专业培养理念,实施了“名师牵头,精品带动”的专业建设策略,打造出“校际联合,三个课堂”的师范教育课堂模式,建成了“三个标的、四个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植根德州,服务山东,辐射全国,坚持以“人文为魂,能力为本”为理念,培养具有良好语言文学修养、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突出,能够在中学、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学的高素质教师。
本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后,能达到如下目标:
1.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师德高尚,人格健全,热爱生活,富有情趣;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新时期“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素质。
2.具有科学的语文教学理念,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懂得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较强的教材研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文教学研究能力。
3.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具有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掌握中学德育的目标、原理、内容和方法,具备从事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和综合育人的能力。
4. 具有求实、合作、坚韧、奉献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意识,具有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能通过有效沟通、运用反思和明辨性思维方法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发展。
(二)专业毕业要求
【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积极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具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备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树立成为“四有”好老师的志向;具有多元文化观,注重加强自我修养,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指标点分解:
1.1[政治立场]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立德树人的使命感,立志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职业道德]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民教师。
1.3[个人修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兼容并蓄。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铸就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育情怀: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具有终身从教的教育情怀;认同中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宽厚的人文底蕴;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给中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中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为中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良师益友。
指标点分解:
2.1[教育使命]热爱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认同教师职业价值,以献身于教育事业为幸福,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2.2[自我发展]注重自我修养与发展,富有情趣,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热爱生活,博文广识,兴趣广泛。
2.3[热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关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
3.学科素养: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把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理解学科知识之间联系、渗透和整合的特点,能从综合及跨学科的视角认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社会实践的相关性;具有利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指标点分解:
3.1[专业素养]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鉴赏、评价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化现象。在母语和国家通用语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文字表达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专业优势。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
3.2[通识素养]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例如史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了解掌握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3.3[语言思维能力]发展语言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感悟、辨析和探究语言文学现象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4.教学能力:了解中学语文学科发展趋势,形成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具备依据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标准及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以及学习评价的能力;具有教学改革意识与教学创新精神,具有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
指标点分解:
4.1[教学理念]具有基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交融的大语文观。
4.2[教学设计与实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中学语文教学的知识架构,理解和准确把握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系结构、主要内容、使用要求,掌握课程标准,有较强的教材研读能力,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路径,能坚持以生为本、科学训练,有效开展语文教学。
4.3[教研能力]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心理认知特点,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依据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运用学科教学知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学会育人】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工作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指标点分解:
5.1[管理理念]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引导中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2[育人方法]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应用中学语文学科“润物无声”的育人方法与路径,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5.3[班级建设]学会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基本方法,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主体能动性,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
6.综合育人:具有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语文教育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指标点分解:
6.1[育人理念]具有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意识和自觉树立为人师表的模范意识;能够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中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和方法。
6.2[立体育人能力]具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家校合作、生命教育、社团组织等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具备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做事自律能力,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6.3[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结合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树立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意识,掌握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学会发展】
7.学会反思: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具有批判思维和质疑精神。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优化知识结构,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并能通过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改进和专业成长。
指标点分解:
7.1[发展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与专业拓展意识,在不断学习与反思的过程中提升、完善个人职业技能、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7.2[反思能力]掌握教育反思的基本方法,养成反思习惯;能够将知识传授与学生经验、个人体验相结合,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3[研究能力]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能结合教学实践,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8.沟通合作:正确认识沟通合作对个人发展与成长的重要作用,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价值。能有效践行学习共同体,体验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协作学习活动,具备团队协作的意识。
指标点分解:
8.1[合作能力]掌握建构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学习共同体的各要素功能,具有组织和指导学习共同体的能力;掌握沟通、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8.2[沟通能力]养成主动与他人沟通的意识,具备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与领导、同行、家长和社区沟通的能力。
表1 专业毕业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1. 师德规范 |
H |
M |
M |
L |
2. 教育情怀 |
H |
L |
M |
M |
3. 学科素养 |
M |
H |
M |
M |
4. 教学能力 |
M |
H |
M |
H |
5. 班级指导 |
M |
L |
H |
M |
6. 综合育人 |
M |
M |
H |
H |
7. 学会反思 |
M |
H |
M |
H |
8. 沟通合作 |
L |
M |
H |
H |
注:H:高支撑度,M:中支撑度,L:低支撑度。
三、修读要求
(一)修读年限与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为四年,弹性修业年限为三至八年。毕业达到专业学分要求,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二)毕业标准与要求
在学校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及实践环节学分,而且满足下列条件:思想品德考核鉴定合格;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且达到规定标准;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
四、课程设置
(一)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二)核心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文学理论、写作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写作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及相关文化现象研讨等。
(四)各环节学时学分比例
1.通识教育课程
(1)通识必修课程:37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0学分)
通识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素质类、科学素养类、艺术审美类、创新创业类四个模块。其中,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须修满10学分,每个模块至少修满2学分,其中前三个模块至少修满8学分。
2.学时与学分
专业总学时2692学时,专业修读总学分为160学分。
教育实践总周数24周。
表2 师范类专业各类课程标准
专业认证标准课程类别 |
标准要求 (学前教育) |
标准要求 |
标准要求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教师教育课程 |
必修课≥44学分, 总学分≥64学分 |
必修课≥24学分 总学分≥32学分 |
必修课≥10学分 总学分≥14学分 |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 |
学分≥10% |
学分≥10% |
学分≥10% |
学科专业课程 |
≥20% |
≥35% |
≥50% |
教育实践 |
≥18周 |
≥18周 |
≥18周 |
表3 各类课程学分及占比
类别 |
学分 |
占总学分比例 |
必修 |
选修 |
必修 |
选修 |
小计 |
通识教育课程 |
37 |
10 |
23.125% |
6.25% |
29.375% |
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 |
2 |
32 |
1.25% |
20% |
21.25% |
学科专业课程 |
56 |
24 |
35% |
15% |
50% |
教师教育课程 |
13 |
1 |
8.125% |
0.625% |
8.75% |